瀏覽人次: 5348

沿革

本系原名文學系,創立於民國89年(建校元年),一開始即招收碩士生,第二學年招收博士生。第三年(91學年)開設學士課程,招收大學部新生。99學年度參與高等教育評鑑中心第一週期系所評鑑,本系重新思考文學教育的使命與未來發展方向,於101學年度正式更名為「中國文學與應用學系」,加入應用類課程,以利中國文學面對職場應用的趨勢。

佛光是小而美的大學,全校以精實學科為基礎,培養應用專長為發展目標。110學年起,學校啟動學程2.0政策,調整為一個核心學程與一個專業選修學程,提供學生厚實專業領域、跨學科學習與應用實務的空間。

依學校學程2.0的規畫原則,本系課程學程化的規劃方式,主要是學習效果導向更明確,除強化學科領域核心知識,在畢業學分仍維持至少128學分的規定下,學生可依個別興趣選修系內外學程,豐富跨領域學習與應用學習,達成「奠定基礎,發展目標確實」、「精實課程,推動學程訓練」、「專業明確,符合產業需求」、「資源整合,建立專業分流」與「自由多元,引導自我學習」的理想。

本系發展願景在於培養博通文學知識、應用跨域的文學與文化產業人才,期望提供學生良好的學習空間,培養語文能力、問題思辨、數位人文、中文創作與文化創新人才,能夠探究問題,進而完備解決困境的重要職場能力,促進學用合一,縮短學用落差,建立產學連結。

本系是東部重要的中文研究、教學與服務的學術單位,培養語文實務、文藝創作與文化創新領域的實踐人才,並且是在私校體系上,積極努力向上提升的學系。然而,社會變化快速,產業發展日異,本系也看見環境變遷對系務發展與人才培養的影響,探究產業訊息與社會期待,這些多方與實務訊息,成為系務會議修訂系所發展、教育目標、核心能力的參考資料。本系借鑒社會互動為訊息與資訊來源,透過以下資訊來源,滾動式形塑學系發展歷程:
(一)積極形塑系所教職員生相關人脈與人際互動資訊彙整
(二)以計畫帶動學系教學改進
(三)系所成員對外參與事務
(四)廣納系級會議中學生、系友與外部委員的意見

面對現今臺灣社會快速變遷的社會文化樣貌,中文系的發展與社會的對應能力,在教與學上勢必須要有所因應調整,以維護學生畢業後的就業能力與視野,避免脫離時代趨勢,能夠掌握社會脈動。本系亦經過系務會議嘗試採取多角度的因應措施,輔導學生進入職場,對應時代發展,所論如下︰

(一)在教學改進方面,隨時以時代趨勢與新知與同學分享,提醒同學利用學校資源,取得輔系、雙學位、考取證照、實習機會、以學校資源參與社會服務、海外交換生機會、海外學術交流、線上學習機會、各類學習獎學金等等多元學習管道,以培養自身的知識與實踐力。並鼓勵同學踴躍積極使用教學評量回饋系統,提供本系老師教學目標與方法、教學內涵、創新教學與學系規劃的專業發展、教育目標、核心能力是否相符。另外,本系亦透過學校的畢業生問卷調查(畢業後一年、三年、五年)的意見回應,成為學系專業發展等面向的參考,也能提供學系在教學、研究、服務、輔導各個面向的調整參考。

(二)在產學交流方面,本系雖是傳統中文系的內涵,卻不廢現代應用的可能,特別刻意強化與產業接觸的機會,舉辦業界專家名人演講,產業界基地參訪,文學專題實務製作,產業實習機制等等,與實務界連結的應用場域強化,如本系的課程「編輯採訪實務」即邀請文化界、企業界、文創名人、媒體群、文化創新領域領航者、作家等等成功人士至學系演講,開拓學生眼界。至於產業界參訪見習,如聯合文學、中華彩印、紀州庵、文訊雜誌社等等文化產業與文創場域,豐厚學生職場新知與見識。

(三)在學生就業方面,因應現今社會的文創發展與文化產業鏈、文化行銷活躍,本系畢業生已從早期的教職、公務行政、出版媒體等事務性職業,由近期的畢業生流向調查可以得知,學生就業轉向外商物流、藝文行銷、網路多媒體、藝文創作、數位營運、展覽館策畫、網頁編輯等等當今文化產業主流就業項目。除了樂見學生就業多元,奉獻世界社會,追求自我實現,本系亦經常舉辨職涯講座,加上本系教師蕭麗華、林明昌、張瑋儀、簡文志、林以衡、許聖和、楊治平、田運良、康尹貞、陳姞淨等幾位教授,不僅接觸數位人文、出版媒體、生涯輔導、文化創新實踐等等領域,也能帶領學生進入實務體驗,提供學、碩、博三級學制的多元體驗,豐富就業經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