浏览人次: 7390

沿革

本系原名文学系,创立于民国89年(建校元年),一开始即招收硕士生,第二学年招收博士生。第三年(91学年)开设学士课程,招收大学部新生。99学年度参与高等教育评鑑中心第一周期系所评鑑,本系重新思考文学教育的使命与未来发展方向,于101学年度正式更名为「中国文学与应用学系」,加入应用类课程,以利中国文学面对职场应用的趋势。

佛光是小而美的大学,全校以精实学科为基础,培养应用专长为发展目标。110学年起,学校启动学程2.0政策,调整为一个核心学程与一个专业选修学程,提供学生厚实专业领域、跨学科学习与应用实务的空间。

依学校学程2.0的规画原则,本系课程学程化的规划方式,主要是学习效果导向更明确,除强化学科领域核心知识,在毕业学分仍维持至少128学分的规定下,学生可依个别兴趣选修系内外学程,丰富跨领域学习与应用学习,达成「奠定基础,发展目标确实」、「精实课程,推动学程训练」、「专业明确,符合产业需求」、「资源整合,建立专业分流」与「自由多元,引导自我学习」的理想。

本系发展愿景在于培养博通文学知识、应用跨域的文学与文化产业人才,期望提供学生良好的学习空间,培养语文能力、问题思辨、数码人文、中文创作与文化创新人才,能够探究问题,进而完备解决困境的重要职场能力,促进学用合一,缩短学用落差,建立产学连结。

本系是东部重要的中文研究、教学与服务的学术单位,培养语文实务、文艺创作与文化创新领域的实践人才,并且是在私校体系上,积极努力向上提升的学系。然而,社会变化快速,产业发展日异,本系也看见环境变迁对系务发展与人才培养的影响,探究产业讯息与社会期待,这些多方与实务讯息,成为系务会议修订系所发展、教育目标、核心能力的参考资料。本系借鉴社会互动为讯息与资讯来源,透过以下资讯来源,滚动式形塑学系发展历程:
(一)积极形塑系所教职员生相关人脉与人际互动资讯汇整
(二)以计画带动学系教学改进
(三)系所成员对外参与事务
(四)广纳系级会议中学生、系友与外部委员的意见

面对现今台湾社会快速变迁的社会文化样貌,中文系的发展与社会的对应能力,在教与学上势必须要有所因应调整,以维护学生毕业后的就业能力与视野,避免脱离时代趋势,能够掌握社会脉动。本系亦经过系务会议尝试采取多角度的因应措施,辅导学生进入职场,对应时代发展,所论如下︰

(一)在教学改进方面,随时以时代趋势与新知与同学分享,提醒同学利用学校资源,取得辅系、双学位、考取证照、实习机会、以学校资源参与社会服务、海外交换生机会、海外学术交流、线上学习机会、各类学习奖学金等等多元学习管道,以培养自身的知识与实践力。并鼓励同学踊跃积极使用教学评量回馈系统,提供本系老师教学目标与方法、教学内涵、创新教学与学系规划的专业发展、教育目标、核心能力是否相符。另外,本系亦透过学校的毕业生问卷调查(毕业后一年、三年、五年)的意见回应,成为学系专业发展等面向的参考,也能提供学系在教学、研究、服务、辅导各个面向的调整参考。

(二)在产学交流方面,本系虽是传统中文系的内涵,却不废现代应用的可能,特别刻意强化与产业接触的机会,举办业界专家名人演讲,产业界基地参访,文学专题实务制作,产业实习机制等等,与实务界连结的应用场域强化,如本系的课程「编辑采访实务」即邀请文化界、企业界、文创名人、媒体群、文化创新领域领航者、作家等等成功人士至学系演讲,开拓学生眼界。至于产业界参访见习,如联合文学、中华彩印、纪州庵、文讯杂志社等等文化产业与文创场域,丰厚学生职场新知与见识。

(三)在学生就业方面,因应现今社会的文创发展与文化产业链、文化行销活跃,本系毕业生已从早期的教职、公务行政、出版媒体等事务性职业,由近期的毕业生流向调查可以得知,学生就业转向外商物流、艺文行销、网络多媒体、艺文创作、数码营运、展览馆策画、网页编辑等等当今文化产业主流就业项目。除了乐见学生就业多元,奉献世界社会,追求自我实现,本系亦经常举辨职涯讲座,加上本系教师萧丽华、林明昌、张玮仪、简文志、林以衡、许圣和、杨治平、田运良、康尹贞、陈姞净等几位教授,不仅接触数码人文、出版媒体、生涯辅导、文化创新实践等等领域,也能带领学生进入实务体验,提供学、硕、博三级学制的多元体验,丰富就业经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