浏览人次: 6264

课程规划

本系课程之规划,兼具「中国文学」与「中国文学之应用」,以及「文学设计」为主轴。在课程中引导同学对未来进行升学或从事就业的辅导,培养其所应具备的专业知识与技能,故在学程规划上即划分为「系核心学程」、「文学学程」和「文学应用学程」,将原有课程重新归整,因应专业能力的深植与就业取向之所需。

        佛光大学目前积极发展「现代意涵的传统书院精神」,结合英国博雅教育与中国书院精神的教育特色,落实为生命、生活、生涯之「三生教育」,本系课程设计强调跨院系合作与实作应用之学群化理念,不仅能强化学科领域之核心学识,学生在毕业学分仍维持至少128学分的规定下,仍可依个别兴趣或结合生涯规划自由运用,增加了跨领域学习的空间。

1、课程学程化,具备跨领域特色:除了学校规定的通识课程外,每个学系均设计有「学院基础学程」、「系核心学程」、「系专业选修学程」三大類学程,上述三学程组成一套「主修学程」。意义上,「主修学程」通常代表着要获得这个学系之学位的「一套应学完的课程」,同时学生也有较宽广的领域,适才适性,选择他们要学习的课程。

课程学程主要分为:

A.    院基础课程:学院中所有学系共同的基础课程。

B.     系核心课程:各系每位同学都应该要修的基础课程。

C.    系专业选修学程:各系众多的选修科目依照相关性,规划成若干代表不同学习主题的「专业选修学程」。


258_9a8a6101.jpg

2、精简专业课程,留给学生应用实践的空间:本系在学程制之下专业必选修学分数精简,学生可自由选课的学分随之增加。如此将足够让学生选读第二个专业学程。在宽广视野的课程辅助下,学生便容易就其专业知识,融合并精进他的第二专长或次专业方面的知识,增加竞争力。学程制在面对高度且持续分工之新世纪社会的优势,远非传统学系的课程设计所能及。具体来说,机动性、弹性与跨领域整合是学程制有别于旧有学分制的最大特色,而多元的选课组合还可引导学生思考自己要主动学习什么,给学生一个真正自由、自我负责的学习环境。

我们确信在文学的专业领域中,必须包含丰富的人文精神与广泛的科际整合。本系教学在文学创作研究方向上,以发展文学研究为目标,使文学成为独立学科,基石为文学阅读及文学创作,进而以文学历史、文学理论、文学批评扩大文学视野。在文学应用方面,对建立基础能力,发展各式应用文类及文学运用领域,教导学生运用文学素材,活化到生活与职场,创作各类文学作品及文艺产品,强化学生就业优势。



        根据这个课程地图,课程设计以学生核心能力为考量,建立「专业必修课程」与「专业选修课程」,硕士班以「治学方法」、「论文写作」为必修课程,专业必修6学分,专业选修24学分,含文学专题、文学与文献专题、中国文学史专题、中国文学批评史专题、唐宋文学专题、戏曲专题、元明清文学专题、古典小说专题、汉语语言学专题等等课程;硕士专班以「治学方法」、「文学研究与论文写作」为必修课程,专业必修6学分,专业选修24学分,含文献学导论、比较文学导论、中国文学理论专题、中国神话专题、魏晋文学与文化专题、元明清研究专题等等;博士班以「治学方法」、「文学研究专题」为必修课程,专业必修6学分,专业选修18学分,含中国文学批评史专题、唐宋文学专题、戏曲专题、元明清文学专题、古典小说专题、现代文学专题、台湾文学专题等等。



        在本系博士班所开出的必、选修课程中,全系教师又选出六门重点课程,作为博士班必须修习的核心课程,以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与研究能力。(相关科目之课程大纲及其与核心能力对应之关系,详见「四、课程与专业能力之对应」栏项)目的在拓展学生的文学研究能力与国际视野,尤其强调中国文学为主体,当代文学为应用的特色,以厚实学生的文学涵养与应用。

在研究所课程方面,本系注意硕士班、硕士专班和博士班生员的不同组成状况,各有不同的教育目标与落实的核心能力重点。

特别着重以下三大要点的安排与设计:

1、深化古典文学涵养

本系以中国文学研究为主体,学生必须植基于古典文献与文学的基础上,而后发展跨思想、文化、心理、社会、资讯与传播等等,乃至于贯通古今各个面向的文学研究。

2、兼摄中西文学理论

文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,为文学研究深度的指标。本系以中国文学理论为主,西方文学理论为辅,作为文学文献研究方法之基石,期能建立文学研究的国际视野。

3、推动当代文学研究

本系不仅着重在古典文学研究,更重视文学的当代意识,建构文学与当代社会文化的多重关联,推动当代文学研究,以作为参与台湾社会文化文学工作的基础。

在以上的理念与规划之下,本系为了能达到积极、及时、有效的掌握师生共识,经常透过「系务会议」、「系主任时间」、「双轨导师制」与各班任课教师进行师生座谈等各种管道,取得教师、学生、系友与业界的建议,进行本系教育目标、核心能力与课程规划之检讨与改进。